精彩小说尽在安丰书苑!手机版

安丰书苑 > > 月光照进几何心(陈序林夏)热门小说大全_免费小说大全月光照进几何心陈序林夏

月光照进几何心(陈序林夏)热门小说大全_免费小说大全月光照进几何心陈序林夏

三五时 著

言情小说完结

热门小说推荐,《月光照进几何心》是三五时创作的一部现代言情,讲述的是陈序林夏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。小说精彩部分: 在两个独立灵魂的缓慢靠近中,照见彼此内心的缺失,并最终完成自我补全与相互治愈。爱情不是救赎,而是促使对方成为更好自己的那面镜子和那股微风。

主角:陈序,林夏   更新:2025-10-10 23:24:21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晨光透过百叶窗,在会议室的桌面上投下斑马纹般的光影。

陈序提前十五分钟到达,独自坐在靠窗的位置,打开笔记本电脑,又一次浏览即将展示的设计方案。

他的手指在触控板上平稳滑动,目光专注,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。

这是“城市之光”文化综合体的设计汇报会,一个融合图书馆、艺术展厅和公共休闲空间的项目。

对陈序而言,这不仅是一个商业项目,更是他对“建筑与人文对话”理念的一次实践。

他很少对项目投入如此多的个人情感,但这个案子不同——它关乎书籍、艺术和人的连接,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个鲜为人知的角落。

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推开,打断了陈序的思绪。

他抬起头,看见一行人陆续走进来。

为首的是他所在设计公司的合伙人赵明,正与一位中年女性热情交谈——那是出版集团的负责人。

随后,陈序的目光定格在了队伍末尾的那个身影上。

她穿着简洁的米白色套装,抱着一摞文件,正低头检查手中的资料。

当她抬起头,陈序认出了那双在便利店灯光下显得格外温柔的褐色眼睛。

林夏。

他没有想到会在这里遇见她,更没想到她会是出版集团的对接人。

那天雨夜,他只是遵循了一瞬间的冲动,将伞递给了一个陌生人。

他从未期待再见,也不曾想过要知道她的名字。

林夏安排好团队成员的座位,抬头环顾会议室,目光与陈序相遇的瞬间,她明显愣了一下。

她的睫毛轻微颤动,像是确认自己是否看错了人,随后一个克制的微笑在她嘴角浮现,轻轻点头致意。

陈序也微微颔首回应,表情平静,仿佛他们只是初次见面的合作伙伴。

“各位,我来介绍一下。”

赵明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力,“这是我们设计团队的主创建筑师,陈序。

虽然年轻,但己经是多个获奖项目的负责人,这次将由他主导‘城市之光’的设计工作。”

陈序站起身,礼貌地向众人问好。

他的声音沉稳,姿态得体,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。

出版集团的负责人李总监接着介绍自己的团队:“这是我们的项目协调人林夏,负责内容策划和文字工作。

她对书籍和阅读空间有着独到的理解,相信能为项目注入灵魂。”

林夏站起身,与陈序隔着长桌相望。

“很高兴与贵公司合作,”她的声音清澈,带着恰到好处的职业热情,“期待您的设计理念。”

他们的握手短暂而正式,就像任何两个初次合作的商业伙伴。

会议开始,林夏首先汇报出版集团对项目的期望和需求。

她打开PPT,站在屏幕旁,从容地讲解着。

她的声音不高,但每个字都清晰可闻,偶尔用手势强调重点,动作流畅而不夸张。

陈序安静地听着,注意到她在讲述中不经意的小动作——思考时会轻轻用笔点着下巴,转换幻灯片前会短暂地看向听众,确认大家是否跟上她的思路。

她的专业性无可挑剔,但更吸引他的是她内容中流露出的对阅读本质的理解。

“我们相信,一个真正的文化空间不应该只是存放书籍的建筑,而应该是激发思考和对话的场所。”

林夏翻到下一页PPT,屏幕上出现一句话:“我们于书本中寻找的,不仅是知识,更是理解世界的方式。

——博尔赫斯”陈序的目光在那句话上停留了片刻。

他读过博尔赫斯,那位痴迷于图书馆和迷宫的盲眼诗人。

选择这句引文,暗示着林夏对项目的理解超越了表面功能,触及了更深层的意义。

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她。

今天她的长发挽成松散的低髻,几缕碎发垂在颈侧,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。

与雨夜那个略显无助的身影不同,此刻的她散发着从容的自信,仿佛书籍和文字是她天然的领域。

林夏的汇报结束,掌声中她回到座位,不经意地抬眼,正好对上陈序的目光。

那双眼睛在会议室的冷光下呈现出更深的灰色,像是雨前的天空。

她迅速垂下眼帘,整理手边的文件,掩饰着一瞬间的慌乱。

她记得那把伞,记得他转身离开时风衣划出的弧度。

在无数个可能性中,她从未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再次遇见他,更没想到他竟是合作方的建筑师。

现在轮到陈序展示设计方案。

他起身走到会议室前方,身形挺拔却不僵硬。

打开自己的PPT,第一张幻灯片是一幅朦胧的山水画,与典型的建筑开场截然不同。

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,留白不是空虚,而是呼吸的空间,是观者想象力的栖息地。”

陈序的声音平静而有穿透力,“我们的设计理念源于此——创造一个有呼吸的建筑,让光线、空间和人在其中自由对话。”

林夏微微前倾身体,被这个独特的开场吸引了。

她原以为会看到一堆冰冷的线条和数据,却没想到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构想。

陈序展示着设计草图,解释着每一个决定背后的思考。

他的语言精确、逻辑清晰,但不时穿插的人文引用让整个报告有了温度。

当他谈到儿童阅读区的设计时,特别强调了自然光线的角度和柔和边缘的安全考量;讲到老年人活动区,又详细说明了无障碍设计和安静角落的布置。

“建筑不仅是关于空间,更是关于生活在其中的人。”

陈序说这句话时,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全场,在林夏的方向有瞬间的停留,“我们的责任不仅是创造美观的结构,更是营造能够承载记忆和情感的场所。”

林夏感到心头微微一颤。

在这个以效率和利润为导向的时代,能听到建筑师谈论记忆和情感,实在难得。

她注意到陈序在描述设计细节时,手指会无意识地在空中轻轻划出线条,仿佛那些建筑己经在他心中完整建成。

“我们计划在中央天井设计一个水景,雨水可以从玻璃屋顶的特定区域流入室内,沿着精心设计的渠道流动,最终汇入地下的收集系统。”

陈序切换幻灯片,展示着这个独特的设计,“这样,下雨时,室内也能感受到自然的节奏,看到雨水的轨迹。”

听到这个设计,林夏不禁想起了那个雨夜,雨水沿着便利店玻璃蜿蜒而下的情景。

她悄悄观察陈序,想知道这个设计是否与那场雨有关,但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,依然是那副专业而冷静的模样。

会议进入讨论环节,双方团队就各种细节交换意见。

在整个过程中,陈序和林夏保持着纯粹专业的态度,除了工作必需外没有任何额外交流。

但细心的观察者可能会注意到,每当林夏发言时,陈序会停下手中转笔的动作;而当陈序解答技术问题时,林夏的目光会更加专注,仿佛在捕捉他每一个用词背后的思考。

中途休息时,大家起身活动,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聊天。

陈序独自站在窗边,看着楼下的车流。

林夏则在会议室另一端与同事讨论着什么,笑声不时传来。

“陈先生的设计理念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
一个声音在身边响起。

陈序转身,看见林夏站在一旁,手中端着两杯咖啡。

她递过其中一杯:“加了一点糖,希望你不介意。”

“谢谢。”

陈序接过纸杯,指尖无意中触碰到她的手,短暂的温度交换,“你的报告也很精彩,特别是对社区文化需求的剖析。”

林夏微笑,眼角泛起细微的纹路:“那句博尔赫斯的引文,我差点删掉了,担心太过文艺。”

“保留它是正确的选择。”

陈序轻轻啜了一口咖啡,“建筑和文学本质上是相通的——都在试图为人类经验提供结构。”

他们沉默了片刻,并肩看着窗外的城市景观。

从这个高度望去,街道上的人和车都变得渺小,像是移动的斑点。

“那把伞,”林夏轻声说,“我还带着,想着哪天能还给你。”

“不必麻烦,”陈序摇头,“只是件小事。”

“对你可能是小事,但对我不是。”

她的声音很轻,但坚定,“那天我本来有个不太愉快的回忆,你的善意改变了那个雨夜的颜色。”

陈序没有回应,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。

林夏也不再多言,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。

她发现与陈序相处并不需要填充每一个沉默的间隙,这种安静并不尴尬,反而让人感到舒适。

“水景的设计,”陈序忽然开口,目光仍停留在远处,“是因为雨水能让人平静。

它有一种节奏,能掩盖世界的噪音,却又不会完全隔绝它。”

林夏微微侧头,想知道这是否是他对那个雨夜的回应,但陈序的表情依然平静,看不出任何情绪波动。

休息时间结束,大家重新回到座位。

接下来的会议中,陈序和林夏恢复了专业的合作者姿态,讨论、提问、记录,没有任何特别的互动。

但林夏注意到,当她就阅读区的灯光设计提出建议时,陈序不仅认真听取,还在图纸上做了标记;而陈序也发现,当他解释结构上的限制时,林夏会努力理解,而不是简单地坚持己见。

会议接近尾声,赵明做了总结发言:“今天的讨论很有成效,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,‘城市之光’将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文化空间。”

大家开始收拾物品,互相道别。

林夏整理好自己的资料,走向陈序。

“陈先生,接下来我们需要就内容区域的设计进一步沟通,不知您什么时候方便?”

她的语气完全公事公办。

陈序从西装内袋取出名片夹,抽出一张递给她:“下周我都在公司,你可以联系我的助理预约时间。”

林夏也递上自己的名片:“期待接下来的合作。”

他们的手指在名片交换时又有短暂的接触。

林夏注意到陈序的手很稳,指甲修剪得整齐,是一双既能绘制精致草图又能翻阅书籍的手。

“林小姐,”当林夏转身准备离开时,陈序忽然叫住了她,“博尔赫斯还有一句话:‘我总是在想象,天堂应该是某种图书馆。

’我们的项目,也许可以试着接近这种想象。”

林夏回头,看见陈序眼中闪过一丝近乎温柔的光芒,短暂得让她怀疑是否是自己看错了。

“我相信我们可以,”她微笑着回答,“毕竟,我们都带着各自的专业和理解。”

离开会议室,林夏在电梯里仔细看着陈序的名片。

简洁的白色卡纸上只有名字、职位和联系方式,没有任何多余装饰。

与那天雨夜留下的伞一样,克制而含蓄。

她想起会议上陈序讲述设计理念时的神情——那种专注和内敛的热情,与赠伞时那个沉默的背影形成了奇妙的对比。

同一个人,不同的侧面,就像一本书的不同章节,等待着被阅读和理解。

而陈序在回办公室的路上,则想起了林夏PPT中那句博尔赫斯的引文。

他从书架上找出那本许久未碰的诗集,翻到折角的一页。

在建筑绘图的间隙,他在草图边缘轻轻写下一行小字:“理解世界的方式”。

窗外,阳光正好,城市的轮廓在光线下清晰而坚定。

两个独立的灵魂,如同平行线,在专业的交汇点相遇,各自保持着适当的距离。

但在那些不为人知的细微处,某种理解己悄然生根,等待着在合适的时机,破土而出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